很多人都在問:為什麼不寫尼采?
說到尼采,其實我是特別鑽研過尼采的,並由尼采繼續追到巴岱伊跟傅柯,然後跟傅柯纏鬥至今已有四個年頭了,戰鬥還在持續。有空我們還是會先來談談傅柯,尤其要特別針對他的《性史》。
為什麼不談尼采?因為實在太不好談了。你可以像《超譯尼采》一樣,抓出幾句格言,然後去脈絡化,讓尼采搖身一變為勵志經典——只是那就完全不是尼采了。
你也可以隨便抓出幾句聳動的標語,例如「上帝已死」,說得好像尼采是一位廉價的無神論主義者、虛無主義者似的。但那恰恰是對尼采的誤會。
「上帝已死」是尼采觀察到的現象,「上帝」不是尼采殺死的,「已死」表示上帝曾經存在過,所以尼采並不是無神論者。恰恰相反,尼采的整個思想都是要來應對「上帝已死」之後產生的種種困境,所以他才要「重估一切價值」。
尼采反基督教沒錯,但尼采並不反基督。他有一本很聳動的書叫做《敵基督者》,但實際上,敵基督的人並不是尼采;在尼采看來,真正的「敵基督者」就是基督教。所謂的「價值重估」,其實就是要去除基督教的道德觀與世界觀。
尼采最重要的著作有兩本: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與《道德系譜學》。我必須說實話,《查拉圖斯特拉》是一本天書,所以我並不很能看懂;但《道德系譜學》絕對是非常清晰、非常好讀的一本理論著作。(當然,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西方哲學功底才能讀懂。)
總之,尼采的思想實在博大精深,一方面我不想隨意處理,一方面我實在懶惰,所以就一直沒有發表跟尼采相關的貼文。不過既然大家都這麼想看尼采,那我過一陣子比較不忙的時候就把我幾年前的筆記拿出來翻翻,找一些有趣的段落跟大家談談好了。
聽說台灣最近終於出版《道德系譜學》了(台灣書名《論道德的系譜》),我最近去台北時,已順便從唐山書店購入,還沒仔細看。台灣原本只有水牛出版社的譯本,實在差強人意,現在終於有嚴肅的新譯本了,而且裝幀非常漂亮,印刷品質良好,真是可喜可賀。(不過,這是跟中國買版權的,不是台灣人自己翻譯的,還是有點美中不足。)